国务院国资委《企业观察报》刊登中国化学华陆公司专访报道
发布者:       浏览量:10685       时间:2023-03-13

近日,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《企业观察报》刊登了对中国化学华陆公司总经理郑开学的专访报道。


文章以《中国化学华陆公司:央企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新样板》为题,结合如何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体现央企使命担当、央企如何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等今年全国两会热点议题,全面深入地报道了华陆公司面对制约多晶硅量产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坚持技术创新,引领推动多晶硅技术实现领先全球的重大跨越。文章还就华陆公司下一步如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市场,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、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等进行了详细介绍。

文章刊登后,各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报道,受到了业界广泛热议。现将原文转载,供读者阅读。


中国化学华陆公司:央企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新样板

过去国内多晶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;如今在国内外多晶硅技术研发领域,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独树一帜。


如何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以体现央企的使命担当?央企如何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?这是来自央企的两会代表、委员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。

多晶硅曾经是“卡脖子”技术。过去中国的多晶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。如今,包括央企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“华陆公司”)在内的中国企业,引领推动多晶硅技术实现领先全球的重大跨越。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?

近日,华陆公司总经理郑开学在接受《企业观察报》记者采访时详解了这一重要发展历程。


逆境崛起 从无到有

《企业观察报》:2006年以前,多晶硅生产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,当时中国95%以上多晶硅料依赖进口,现在我国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。其间,中国化学华陆公司也已发展成为全球多晶硅生产技术的提供商、引领者。请问华陆公司在该领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贵司多晶硅技术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相比的优势主要是哪些?

郑开学:2006年以前,我国光伏产业“三头在外”:关键原料在外,关键设备在外,市场在外。在国家明确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与政策指引下,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,但是多晶硅生产技术成为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“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,化缘是化不来的”。实现多晶硅生产技术自主化,在那个年代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。

华陆公司自1965年成立之初,就肩负着“承担化工尖端设计和促进国防化工更快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”的使命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公司始终将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,为中国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和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面对制约多晶硅量产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华陆公司在2006年着手多晶硅技术开发,凭借在有机硅、三氯氢硅合成等硅材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,成功开发出冷氢化等系列技术,实现了多晶硅技术及生产设备的自主化、国产化,解决了光伏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从被国外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,再到如今技术优势显著、领先全球,技术创新是华陆始终坚持的最本质的底层逻辑,创新已经成为员工习惯、公司基因和战略自觉。


华陆公司第一代多晶硅冷氢化技术应用推广以后,国外专利商很快同意向中国输出相关技术,并且技术转让费大幅下降。经过十多年发展,华陆公司多晶硅技术不断迭代升级。相比之下,国外技术逐渐失去竞争优势。华陆公司多晶硅系列技术包括冷氢化、热量耦合、还原热能综合利用、尾气回收、渣浆回收和高沸处理等技术,彻底解决了多晶硅生产高耗能、高污染、高成本问题,推动国内多晶硅生产成本相比2006年降低了95%以上,且产品品质完全达到了太阳能级、高纯度电子级的国际水平。

在此期间,华陆公司与国内的硅料头部企业同路同心、携手同行,共话技术进步路径,自主技术和国产装备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崇尚和认可,逐步打造成“责任共担、价值共创、效益共享”的全新商业生态。


从技术突破到技术引领

《企业观察报》:回顾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历程,您认为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?国内多晶硅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?

郑开学: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环节,多晶硅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领先全球的自主发展之路。从发展历程来看,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:

第一阶段是2006年之前,国内多晶硅年产量不足百吨,严重依赖进口。

第二阶段是2006—2010年,由于全球太阳能装机迅速提升,多晶硅产能不足,价格迅速提升。随后全球产能释放,供给恢复,叠加金融危机影响,多晶硅价格急速下滑。

第三阶段是2010—2012年,欧债危机导致全球光伏装机大幅下滑,多晶硅供给过剩。同时,国外产能向中国低价倾销,国内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,大多数企业倒闭。

第四阶段为2012—2014年,中国启动对欧美韩进口多晶硅的“双反”调查,并裁定存在倾销,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环境得以改善。

第五阶段是2015年至今,中国光伏装机持续扩大,需求增长,借助自主技术优势,国内多晶硅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,中国多晶硅产量稳居全球第一,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。

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,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。多晶硅行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,预示着中国光伏产业必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。

就光伏产业自身而言,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“一头在内、一头在外”的发展格局:国内生产,国外销售。全球光伏产业85%以上的产品均由中国出口。无论是产业链塑造,还是技术创新,中国已经实现了由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
当前,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作出了“碳中和”承诺,全球正处在能源转型期,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成为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力军,而局部冲突、国际摩擦的加剧使得传统能源价格再度攀升,光伏发电的重要性格外凸显。尤其是欧洲市场需求的大爆发,有助于全球光伏产业景气度持续向好。

从国内看,在“3060”目标下,行业预测到2050年中国光伏发电占比将达到39%,国内光伏市场前景非常广阔,将进一步化解光伏产业“一头在外”的风险。数字化经济及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,高纯晶硅作为芯片的基础原料,也将保持稳步增长。

此外,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氯氢硅、四氯化硅、二氯二氢硅、硅烷以及二氯乙硅烷等还是芯片制备过程中的重要原料。因此,从长远看,中国光伏产业及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。


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隐形冠军

《企业观察报》:“双碳”目标下,华陆公司是如何助力多晶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?未来华陆公司还会选择怎样的路径来巩固和突破现有的市场地位?

郑开学:“双碳”目标下,中国能源结构正迎来前所未有之变局。目前,中国已经迎来“碳达峰”的关键期和窗口期,煤、油、气等化石能源将在2030年前依次达峰,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一次能源供应主体。

作为长期在多晶硅行业深耕的中央企业,华陆公司始终把巩固光伏产业来之不易的成果作为己任,坚持“面向市场、面向客户、面向项目”的创新理念,把市场需求、客户痛点、项目难点作为技术创新的最大关切;深刻践行“超越客户期望、创造最佳实践”的核心价值观,将降低能耗、降低成本、提高品质、创造价值贯穿技术创新始终。


无论多晶硅市场如何变幻,华陆坚持数十年如一日,持续在多晶硅相关技术领域深耕,推动多晶硅冷氢化等系列技术创新优化。2022年,华陆公司第五代冷氢化技术及衍生的专有装备成功应用,冷氢化反应器直径扩大到4.5米,首次将单套冷氢化装置处理能力提升到全球最大的35万吨/年,使得单套装置多晶硅产能提升到5万吨/年,持续助推万吨多晶硅产品投资降至9亿元左右,多晶硅综合电耗降至约60千瓦时/千克,再创国内最佳、国际领先水平。

截至2022年底,华陆公司累计完成近200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工程设计和部分总承包项目建设,正在设计的多晶硅产能超过150万吨,累计承担设计的多晶硅项目总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95%以上,占全球多晶硅产能的90%以上。经测算,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投产后,相当于年可装机1200GW的太阳能光伏电站,年发电量约1.58万亿度。按照火电测算,年可节约标准煤5.0亿吨,减排二氧化碳13.7亿吨。单就这一项成绩而言,华陆公司将成为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隐形冠军。

中国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能源保障安全。华陆公司将持续围绕多晶硅技术进步,聚焦大型装置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提升,在冷氢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催化剂开发、杂质组分分析及提纯技术研究、大型还原炉及自适应控制系统开发、系统材料稳定性分析、数据回归及系统匹配性提升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,在装备材料国产化方面进行攻关,切实夯实自立自强根基,持续为中国光伏材料、半导体材料供给贡献智慧和方案。

与此同时,华陆公司始终保持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关注,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、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,将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积极参与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聚焦重点区域市场,以全球视野推动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布局,以中国技术、中国装备助力全球光伏产业发展,助推中国光伏走向世界。


聚焦科技自立自强

《企业观察报》:除了多晶硅产品,目前华陆公司还做了哪些产品、业务布局?制定了怎样的远景规划?

郑开学: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为华陆公司制定发展战略、技术创新和业务布局指明了方向。

2021年,华陆公司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聚焦工程、研发、实业、装备四大业务板块,打造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。新的战略定位,表明了“双碳”目标的大背景下华陆公司助力行业绿色化、低碳化、高端化发展的决心和担当。

华陆公司布局有机硅、四氟乙烯下游相关产品等氟硅材料技术开发,发挥在氟硅技术方面的优势,推进氟硅化工优势技术和资源整合,建设硅基材料创新平台,组建氟化工技术平台,为打造氟硅产业链链长单位创造条件。

华陆公司布局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研发应用,以技术驱动投资建设中化学华陆新材料公司,用优质高效的气凝胶产品和能源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过程工业降碳、建筑节能、新能源电池安全隔热等领域绿色发展提供助力。同时,正在开展绿氢与煤化工耦合技术研究,以及CO₂捕集技术、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,助推煤化工“源头减碳、过程降碳、末端固碳”。


华陆公司以“光伏-储能”作为重要的研究和产业布局方向,与万华化学强化战略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,双方联合开发了多项电池专用化学品、含氟复合材料技术,并成功转向投资建设阶段,逐步搭建起了“光伏-储能”的整体解决方案,将有效助力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

华陆公司聚焦解决工程塑料国产化替代难题,中试开发的ASA共聚物技术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,将有效解决国内相关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难题。正在中试开发的聚甲醛技术,一旦成功并推广应用,将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。


着眼未来,华陆公司将立足“技术+资本”双轮驱动模式,不断探索“技术引领投资、投资驱动实业、实业延伸现代服务业”发展路径,聚焦工程、研发、实业、装备四大业务板块,在坚持巩固工程优势的基础上,加快打造华陆公司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
华陆公司将进一步激发“科技创新国家队”的骨气底气志气,切实扛起央企使命担当,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内核,紧紧聚焦科技自立自强,全力以赴攻克“卡脖子”难题,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助力中国化学加快打造“两商”,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早日实现。